left_top_05.jpg
Home Page
icon 钟祥特产

line

icon 钟祥博揽
icon 钟祥新闻
icon 钟祥旅游
icon 招商引资
icon 项目合作
icon 投资信息
icon 综合资讯
icon 招商资讯
icon 供求信息
icon 最新公告
icon 公司信息
icon 索引
icon 服务指南
icon 联系我们

line


http://www.ec21.com/


visitors: 23666








钟祥招商投资网
 
综合资讯

钟祥招商投资网 | 综合资讯 | 财富新闻

中国最赚钱的行业是农业

作者:佚名 本站新闻部 更新时间:2007-9-8

农业项目优势

一、农业是中国企业“老大”倍出的产业,市场空间巨大
  据《福布斯全球杂志》调查:中国最赚钱的行业是农业,其次才是房地产和金融业。而中国民营企业赚钱最多的行业也是农业,希望集团的刘氏兄弟最具代表性。新希望、双汇、鲁花、汇源等一批中国企业的“老大”也来自农业。
  在农业领域,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又是利润最高的行业,而且基本没有风险。就以重庆为例:目前803家股份制农庄中有802家赢利,而且不少当年纯利10万元以上,成功率占99.9%,而其它行业有20-30%赢利率就很不错了。如今无论是大城市,还是一般的县乡的农家乐都是生意火爆!这些高利润的生态农庄(场)已成为最具前景和今后几年投资的热点。专家预言,新一批亿万富翁将在这个行业产生。
二、国家大力支持,资金扶持、水电优惠、免税
  温家宝总理指出:21世纪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历史阶段,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去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政府拨款几千亿元扶持农业产业,使农业更具前所未有的商机。而特种养殖和生态、观光、高效农业,由于效益更高,更有特色,因而政府更重视,原农业部副部长刘培植在专门给国务院的《大力发展特种养殖业是振兴大农业的战略举措》报告中指出:特种养殖是农村致富的好项目,应动员千家万户就地开发利用发展,贫困地区的农民如果老是靠在土地里种庄稼,是永远致不了富的,而发展特种养殖业就可以达到加快脱贫致富的目的。
  我们发展的项目运作后即可向当地财政局、计委、农办、农业局、扶贫办、老区办等相关部门申报项目,项目通过后即可得到可观的扶持资金。我们一些山西、河南、云南的加盟户,他们的扶持力度更大,扶持资金从300―2000万元不等。一些引种几组野猪的客户,发展才几个月也得到了当地政府20多万元的资金扶持。同时还享受免税,并在土地、资金、水、电等方面享有其他行业所没有的众多优惠政策。
三、投资安全、保险
  1、投资少,无需大的厂房、设备、资金可大可小。
  2、技术相对简单,远比做生意、办工厂简单得多。
  3、竞争少、易成功:目前人们的主要投资都不在农业,因而人才少、企业少、竞争更少,只要稍懂经营的人去从事农业,其优势就很显突出。要比竞争激烈的其它行业更易成功,投资更安全。
  4、收入渠道众多:如以养殖为主,再发展种植、餐饮,进行生态循环,则同时有养殖、种植、餐饮、标本、休闲、门票、住宿等收入,而且都是低成本运作,能带来巨大的利润,形成了一套强大的“投资安全体系”。
四、土地的巨幅升值
  农业特别生态农庄,不仅项目本身能够产生良好的效益,土地的升值也将是巨大的收入。因为休闲农庄一般选择在城市近郊发展,三五年后,农庄的地价将成倍的增值。如果再进行综合开发,价值更是成几何倍数的增长。即使土地将来被政府征用,你也可获得政府的高额补偿。

-----------------------------------------------------------------------------------

 

栏目首页 > 综合资讯 > 浙江:农民销售农副产品可免于登记

浙江: 农民销售农副产品可免于登记


文章来源: 百纳网

    农村小商小贩销售自产农副产品,工商部门将免于登记,免除各项收费;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免收注册登记费;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三年内免收注册登记费、工商管理费;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的,工商部门将优先为其办理工商登记;放宽涉农企业评选AAA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条件;进一步推动农产品商标国际注册,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组织“万家民企联村帮扶”反哺农村……
    昨天,省工商局一口气推出了20项新举措,全力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和谐。

栏目首页 > 综合资讯 >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


文章来源: 百纳网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加大预计07年突破3.3:1
    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07年农村经济绿皮书指出,近年来,尽管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是与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相比,依然很低,预计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加大,将突破3.3:1。
    近年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在进一步拉大。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速度都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率低1.9个百分点,实际增长率低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的比率由上年的3.22∶1上升到3.28∶1。
    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将有所回落
    “2007年农村经济绿皮书”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绿皮书指出,预计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将有所回落。
    综合考虑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期趋势,以及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预期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可能较2006年有所回落。根据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率和重要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假设第一产业增加值实际增长3%,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预期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率可能突破6%,但这里充满变数。
    考虑到国民经济将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国家更加重视农民工权益保护,以及城镇部分居民工资水平提高等积极因素的影响,预期2007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将可能超过1500元。
    2006年农民收入创10年来最快增长增长率达7.4%
    《2006~2007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近日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绿皮书指出,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实际增长率自1997年以来首次超过7%,实现10年来最快增长,实际增长率达7.4%。
    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实际增长率自1997年以来首次超过7%。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达到3587元,比上年增加332元,名义增长10.2%,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7.4%。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名义增长速度虽然回落了0.7个百分点,但实际增长速度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增长高于年初预期。
    2006年农民工生活质量仅相当于城市居民的53.2%
    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2007年农村经济绿皮书",绿皮书指出,根据2006年城市农民工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2006年中国平均的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数为0.532,表明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全国总体水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平均水平的53.2%。
    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数是以当年城镇居民为参照值的,最后的指数值是表示农民工生活质量相对于城镇居民的相对水平。构成农民工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包括收入与消费、住房、健康和就医、劳动时间、社会保障以及权益保护6个方面,共17个指标。
    受教育程度成影响农民工生活质量的最显著因素
    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07年农村经济绿皮书”发布,绿皮书指出,在众多影响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因素中,受教育程度成为最显著因素。
    依据2006年国家统计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的专项调查,通过对数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各种因素,包括性别、婚姻、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技能培训、户口状况、家庭特征、工作特征、职业、行业、所有制、区域特征等变量与农民工生活质量进行回归分析。样本共涉及全国31个省份各级城市中的29425名农民工。
    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增速将降至4%
    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的“2007年农村经济绿皮书”指出,由于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增长正处于新一轮的回落阶段,预计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增速还将继续下降,将降至4%左右。
    中国农林牧渔业已经连续3年较快增长。估计2007年农林牧渔业增速将进一步放缓,总产值和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实际增长速度都可能下降到5%以下。

 首页 >> 综合资讯 >> 专家论文

中国农业:坎坷的产业现代化进程

07-08-23 1 作者: 来源: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中国作为一个农村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农业发展的规模和程度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从我国的未来发展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业。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既面临着耕地和水资源紧缺的严重制约,又面临着人口增加和消费水平提高对农产品需求的压力,还面临着开放市场后接受国际市场竞争的考验。所以有专家提出的“中国农业已经到了不可维持的地步”这句话绝不是危言耸听!要从根本上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上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现实表明,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到了攻坚破难的关键阶段,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面临的挑战多于机遇,压力将长期存在,产业的发展将会是一个坎坷的进程!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在产品供求关系、生产目标、增长方式等方面都出现了显著变化,使我国农业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现阶段我认为最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WTO的冲击、整体对农投资趋降、农业经济的制度瓶颈以及“农业自身三大难”问题。加入WTO,农业是受到冲击最大的部门,入世之后,给我国农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国内农产品市场面临对外开放的压力,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风险和挑战,短期内直接增加主产区的压力。更深层次看,这个冲击则表现为对农业体制的冲击,如果不及时实现包括农业行政体制、市场主体以及市场体系等方面的创新,解决我国农业在竞争中的体制劣势问题,我国农业将很难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第二个方面是对整体农业投资趋降,国内农业发展面临资金短缺困境。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投资主要来源于农户、集体经济组织及国家财政投入。“九五”以来,农户资金向非生产领域转移,农户对农业投资的积极性下降,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对农业的投资呈下降趋,而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资力度有限,造成农业发展面临资金短缺困境。第三个方面是农业经济体制的不适应,我国农业经过20多年的改革,许多制度都围绕市场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创新。这些调整和创新对中国农村的进步、农民解决温饱问题、农产品供给走出短缺局面,功不可没。但是随着农村制度环境的变化,市场体制逐步深化和完善,农业由资源约束转向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的重新定位和农业国际化趋势的即将全面来临,曾经发挥过巨大作用的农业经济制度,有相当一部分由于自身的缺陷、或过去改革的不彻底、或制度变迁的边际效率已趋于零,逐步成为了制约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最后就是“农业自身三大难问题”――农业利润太低、农民负担沉重以及农村人口难减。在这样一些多层次、多方向的困难的影响下,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

    面对新阶段新形势,如何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中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我们从农业发展观念、运作模式、增长方式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入手,坚持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生产、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实践证明,突破制度瓶颈、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走农村城市化道路、全面进行土地整理是从根本上增强我国农业素质和竞争力,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我在这里谈几点初步看法:

一、创新和调整农业经济制度是前提和保证

    用市场经济的思路来指导农业结构调整,最根本的就是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结构调整新机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征程上,首先必须进行农业经济制度的创新。我国农业为单独一项或几项制度安排的改革已经到了尽头,在其他制度结构和整个制度环境没有出现突破的情况下,单独一项或几项制度变迁所能达到的效果已经极其有限。因此,应进行农业经济制度的整体创新和重大调整,即必须对其动大手术,从产权、组织、激励、约束制度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制度创新,从渐进式的小动作转向较为关键的全面“围剿”,只有这样才能从众多的制度瓶颈中突围出来。

二、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来说,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不仅是一个经济过程,或者仅仅是为了发展经济的需要,更重要的这是一个国家进入现代社会的必由之路。

    城镇化一方面是工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由于我国进行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条件十分欠缺,工业化的资金几乎全部来自十分薄弱的农业积累,导致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及后遗症。强力资源动员下的大规模工业化不仅造成经济效益低下,而且使得农业人口长期居高不下,广大农民群众难以享受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现代文明。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把继续工业化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任,压到“农村工业化”的肩上来。但是,随着国内工业品市场的日益饱和,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功能逐渐衰竭。这些年来,由于国际间工业品竞争压力的进一步加大,规模小、档次低、力量弱的乡镇企业面临严峻的考验,发展空间进一步大大压缩。即使在乡镇企业继续能得到发展的地区,要使农村工业化向现代化演变,城市化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乡镇的围墙一旦被打破,既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工业资源,又可以加快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融入当今社会现代化的潮流。而且在农村地区逐步实现城市化,还是当前形势下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源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就成了现代化的同义词,中国农业现代化必须走城镇化道路。

三、进一步加快和推进新形势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适应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把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设现代农业的总抓手。工作的重点放在优化区域布局、培植主导产业和扶持龙头企业上;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完善配套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健康发展。我认为农业产业化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1、加快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结构调整,培植规模化生产基地。依据市场、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快培植开发主导产业,建立规模化、集约化农产品商品基地。2、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龙头企业实力强弱和牵动力大小,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水平和成效。按照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要求,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扶力度。今后的政策支持,应该作出较大的调整,应由目前对企业的扶持,在改善企业发展环境的基础上,逐步转向对农产品行业或产业的扶持,着力提高我国整个农产品加工行业的竞争力。3、完善利益连接机制,促进产业化健康发展。用市场经济的方式把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起来,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大力推行“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发展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和各类行业协会等多种方式,建立产业化各经营主体的利益共同体,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分配机制。4、加强政府引导和服务,为产业化发展创造宽松环境。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要求,各级政府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及时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服务,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协调指导,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首页 >> 综合资讯 >> 专家论文 >>

中国农业需要政府做什么?

07-08-23 10:35:41 作者: 来源: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减税、减负、提高农民收入,这是近段时期以来有关三农问题政策里面提到最多的几个词。政策的出发点,往往是说农民收入低、社会收入差距拉大影响社会稳定等等,是就农业问题而谈农业,而对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当中的根本性地位与作用还没有很好的解释。政策往往也是泛泛的减税、增收,而没有从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没有从影响农业发展的问题出发,其结果也就不可能令人满意。本文从农业的根本性地位谈起,对有关为什么要支持农业的发展、怎样支持农业发展的问题作一分析讨论。 
  
一、从宏观经济运行来看农业的根本性地位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民普遍认为农业是停滞的、农民是愚昧的,只有工业化才可以实现国家的经济腾飞,到了六七十年代对农业的认识也仅局限于“为工业化提供剩余”的范围上。对农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是找出发展滞后的原因从而制定正确发展政策的前提。 

在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部门的经济总量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趋于下降,但是这一趋势并不意味着农业部门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再重要。农业部门的作用不仅在于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剩余积累,支持经济的发展,除了这种间接的工具价值之外,农业也直接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农业部门的发展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发展状况。 

首先是在产品方面,农业部门的产品是非农产业扩大和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具体可以分为食品供给与原料供给两个方面。在食品方面,农业部门为自身以及非农产业提供粮食及副食品。而粮食是我们每天生活都必不可少的必需品,能够吃饱这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所以农业部门能提供超过本部门需要的食品来满足工业及其他产业部门的基本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一点又显得尤其重要。人口数量大、增长率高,人们收入水平又低,导致食品消费在家庭预算中占到很大比重,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很大的粮食需求量。而且随着我国的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粮食需求只会更加巨大。近一段时期来的粮食短缺、涨价现象,更说明了农业在保证粮食供给方面的地位。 

除了食品、副食品以外,棉、麻、纺织、制糖、制茶、皮革和食品工业、烟草工业都直接依赖农业来提供原材料,所以农业的丰与歉,直接会关系到这些产业的发展。 

然而更重要的一点,也是常常被忽略的是农业在市场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农业部门要向非农业部门的生产者与消费者提供粮食和其他非农产品,另一方面农民又需要从工业部门购买生产投入品与消费品。虽然当前我国农业部门的收入水平还比较低,但是考虑到我国农民的数量因素,农村仍然是一个规模相当大的市场,也是发展中国家国内工业品的主要市场。农业的发展水平,农业部门的收入水平对国家的总需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总需求量是制约国民经济良好运行与快速增长的关键。在市场经济下的外贸出口不可能无限扩大的情况下,没有农业部门的发展,真正的有效需求持续扩大就成为空想。那么就是说,农业制约并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 

农业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低,不应是我们不去下力量启动农村市场的理由,而恰恰是这种情况才要求我们去改善、提高农业的发展水平,扩大有效需求,进而实现国民经济良好运行。假如我们的农业发展了,农民收入提高了,那么农业部门对农业机械设备,化肥、农药、地膜等农用工业品的消费需求都会增加,这些需求都会带动非农部门的进一步发展,而农业部门的发展同时也为非农部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粮食与原料基础,所以说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协调的,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总之,国民经济的良好健康发展要求农业部门的发展,这是由农业的根本性地位与作用所决定了的。 

二  从微观层次寻找农业发展滞后的原因 

农业部门的地位与作用的发挥要求一个现代化的农业,要找出解决农业发展问题的办法,微观层次的细致分析是必要的。 

“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之所以落后,并非是缺乏效率,相反,在给定的资本、技术、信息条件和经营方式下,农民的行为是非常有效率的”(舒尔茨)。然而一个有效率的产业为什么不能获得较快发展呢?在此处必须理解舒尔茨所说“有效率”的含义。此处的有效率是指农民在“给定的资本、技术、信息条件和经营方式下”的有效率,指的是农民对除自己劳动之外的其他投入品,如土地等的利用是有效率的。我国农业发展滞后的原因,须从农民、农业的特点以及我国的具体情况方面来分析。 

有人认为市场化是解决农业生产效率问题的基本办法,认为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必然按新古典模型的利润最大化者一样行事,那么只要让农民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就可以获得效率。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农场,这种看法可能较贴合实际,但在我国这样一个家庭小规模经营占主体地位的农业产业中,情况会有些变化。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劳动的机会成本的问题,大农户是以现行的工资率从劳动市场上雇佣工人,而小农户则是自我雇佣,很少利用劳动市场。再加上没有其他的就业机会,农民及其家庭成员的机会成本极低。在这种情况之下,农民的行为就会与新古典模型中利润最大化者的行为有所差异,其目标变成了维持所有家庭成员的生存,并且对自己的劳动不计成本。所以,只靠市场化是改变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收入水平低的状况的。 

另外,传统的农业技术原始,又受到自然条件以及制度因素的约束,农民的生产率及收入水平上不去,农民也经常处于生存的边缘状态,抗灾能力差。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农民就形成了一种回避风险的本能,力图通过回避不必要的风险来减少产量的不确定性。确切地说,农民为了避免可能的短期重大风险损失而愿意损失某些长期利润。在这一点上,农业经济也与不确定情况下的完全竞争模型不相一致。 

农民对风险的厌恶,以及极低的劳动机会成本,造成了农业中资本品的投入偏少,而劳动的投入多。对农业中资本品投入的局限性约束了农业的发展。在这种以劳动和土地为主要投入品的情况之下,因为土地的数量不能随人口的持续增长而增长,所以农业的总产量必然受到土地数量的限制,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多必然会出现整个农业部门的边际收益递减。技术进步及其他非劳动投资品在传统的基础上变化缓慢,不足以抵消这种收益递减的趋势,所以长期以来,农业部门的人均收入基本稳定,而不能获得持续的增长。 

综合上述,可以得出结论,在农业生产问题上,市场失灵了。

此文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line
钟祥招商投资网http://hbzx.cn.ec21.com版权所有1997-2005
电子邮箱E-mail:0724668(a)163.com QQ留言:852677168(a)qq.com